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实际上是一种博弈关系,在相处的过程中互相争取主动权,人与人之间的博弈,是可以有合作与共赢的,尤其是对想做一番事业的人来说,除了有竞争致胜的勇气和手段,更要有与人分享利益的格局与智慧。
王梦佳与陈玉玲同在行政管理专业,今年共同上岸上海工程技术大学,两人在大学期间成为了形影不离的好友,决定了考研以后,两人并没有商量要考哪所学校,在后期才发现对方也报考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。存在竞争关系的同时,两人并没有产生嫌隙,反而更加惺惺相惜,最终两人共同考上理想院校。
刚开始的时候王梦佳与陈玉玲并不知道两人报考同一所学校,后面到七月份的时候经常碰到,就自然而然的聊起院校这个话题,知道了彼此要考同一个学校和专业,也是向同一位学姐买的资料并请教的经验,两人诧异又惊喜。
按照考研录取的一般逻辑来说,报考同一个学校和专业的人越多,当然竞争压力越大,但她们报考的学校和专业相对来讲有着很多的招生名额,每年几乎还要招收调剂,整体的竞争压力其实没那么大,感觉彼此都是有很大的机会可以上岸的。把这种竞争压力当作是一种督促的动力,她们平时也会互相分享资料和学习经验,彼此都认为这是一种良性的竞争,共赢大于竞争。陈玉玲也表示其实在她眼里,从来没有把王梦佳当做竞争对手。王梦佳在她眼里是一个十分勤奋踏实的人,在考研的过程中,陈玉玲一直把王梦佳当做学习的对象。
王梦佳和陈玉玲平时学习的地方距离不是很远,可以经常遇到,就会互相问彼此的学习进度,其实对比学习进度会给彼此带来一种竞争压力,但这何尝又不是一种互相督促和警醒呢?对比双方的学习进度,进一步的去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,这样不至于太过迷茫,考研的时候一个人学习其实是很迷茫的,也是没有参照物的,并不知道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水平是怎样的,所以有时对比学习进度也是一种参照,让你更加清醒的知悉自己的学习情况。除此之外,陈玉玲有时候会因为学习太久,没有感受到收获而带来压力,造成心情不好,王梦佳也会认真的开导她,给她信心。大家一起进步,实现共赢,特别是在考研面试的时候,王梦佳和陈玉玲一块去了上海,一直陪伴,互帮互助,虽然到了陌生的环境里,但还好身边都有彼此陪伴,内心才没有那么的紧张局促,最后两位也都收到了好消息。
王梦佳是抱着不留遗憾的心态去开始考研的。在后续备考的过程中,英语基础特别差,背不完的单词,做全错的英语阅读,背了就忘的专业课,这些都让人头大,其实有时候她真的感觉自己考不上,但是没有过放弃的念头,“管它考不考得上呢,坚持到底就是胜利!”这是她当时的想法,坚持到最后的阶段,会发现学习上会产生一些质变,最后上了考场,她当时也并没有感觉到做题有多轻松,但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,最后的结果还是好的,王梦佳也很感谢那个从来都没有想过放弃的自己。
陈玉玲最开始决定考研这件事,并没有太过纠结,因为她从大一开始就有考研的想法,主要还是因为当初高考报志愿的失误,想着本科的遗憾就用研究生来弥补。但其实她认为自己是一个比较贪玩的人,虽然决定考研很早,但是实际开始学习却很晚,而且考研过程中容易受外界的干扰,当真正进入状态的时候,时间距离考试已经不足三个月了,这时候的她突然反应过来,再不认真就真没希望了。然后她就开始按部就班的学习,认认真真的背书,一点一点的啃难学的英语和经济学,那段时间除了学习上的压力以外,还要面对时间飞逝带给她的压力,每天脑子里都在想到底能不能考上,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1月底,11月底的有一天,那天陈玉玲突然状态很好,背了很久的书,突然就有一种,一定能考上的感觉。
王梦佳和陈玉玲之间的竞争是激发对方继续一往无前的动力,最终实现共赢。冲出迷雾走向光明,最强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,最有效的方法是和衷共济。在惺惺相惜之中寻找共同前进的目标,不惧未来风高路斜。